40億人祖先源自烏克蘭! 「顏那亞人」改寫全球基因與語言版圖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40億人祖先源自烏克蘭! 「顏那亞人」改寫全球基因與語言版圖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在保加利亞發掘中發現的顏那亞人墓葬。(圖擷取自Nature期刊)

2025/03/11 09:55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全球約40億人口的祖先,可追溯至5000年前居住在今烏克蘭境內的遊牧民族——顏那亞人(Yamnaya)。由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家雷赫(David Reich)領銜的研究揭示,這群牧民不僅改變了歐洲人口結構,還孕育了當今最大的印歐語系,影響全球超過40%的人口。這項研究結合基因、考古與語言學證據,勾勒出一幅人類歷史的壯闊圖景。

《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這項發現源自對歐洲各地出土的450個史前DNA樣本,以及先前已知的1000個古代樣本的分析。研究團隊在上個月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的2篇論文中指出,約在西元前3000年,一群從伏爾加河(Volga River)遷徙至黑海北岸烏克蘭草原的族群,與當地人融合,形成了顏那亞文化。

他們的基因搖籃被精確定位於如今遭俄羅斯佔領的烏克蘭小村莊米海利夫卡(Mykhailivka)。從此地出發,顏那亞人橫掃歐亞大陸,將基因與文化從葡萄牙傳播至蒙古,奠定了當今世界多數人群的遺傳與語言基礎。

考古與遺傳學家認為,顏那亞人的擴張堪稱人類史上的轉捩點。雷赫表示:「他們重塑了歐洲人口,並最終改變了世界。」

瑞典哥德堡大學專家克里斯蒂安森(Kristian Kristiansen)雖未參與研究,仍讚譽這場擴張「為前現代全球化奠基」。顏那亞人雖無文字記載,其語言卻被語言學家部分重建,成為逾400種語言的源頭,包括英語、俄語、拉丁語與梵語。研究顯示,羅馬人與凱爾特人、波斯人與馬其頓人等看似對立的古代文明,實則共享這一基因與文化根源。

顏那亞人擅長騎馬與使用輪式馬車,這項技術優勢助其征服廣袤草原。他們以「庫爾干」(kurgans,俄語「坑」之意)土堆埋葬重要人物,這些墓葬成為考古命名的靈感。研究進一步發現,他們的到來往往伴隨當地男性基因的消失,顯示其擴張帶有強烈的征服性質。雷赫解釋,顏那亞人消滅當地男性,納入倖存女性,使後代融合了被征服者的基因特徵,例如西歐人從中繼承的藍眼與淺膚色。

這項研究也驗證了18世紀英國法官瓊斯(Sir William Jones)提出的假說——歐洲、伊朗與印度語言源自同一祖先語言。顏那亞人從伏爾加河遷至安納托利亞(Anatolia),沿途散播語言與文化。然而,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研究員薩格(Lehti Saag)提醒,基因證據尚不足以完全證明語言起源,顯示學界對此仍存爭議。

顏那亞人的影響深遠而殘酷。在英國,巨石陣(Stonehenge)這一耗費數世紀打造的文明遺跡,在西元前2500年完工後不久,便因顏那亞後裔登岸而沒落。DNA分析顯示,當地土著人口在數年內幾近消失,巨石陣淪為廢墟。雷赫感嘆,對被征服者而言,這是一場「文化與肉體的雙重抹除」。

這群牧民的成功或許源於技術與生物優勢。他們比同時代族群高約15公分,歸因於肉類與乳製品飲食。此外,其遺骸中發現的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痕跡,暗示他們可能無意間攜帶「生物武器」,削弱對手。專家推測,宗教或意識形態也可能是其擴張的動力,儘管缺乏文字證據,難以確證。

顏那亞人後裔之一的雅利安人(Aryans),塑造了古代印度與伊朗文化,卻在20世紀被種族主義者誤解為日耳曼優越種族。雷赫強調,今日歐洲人基因實為多重融合結果,包含狩獵採集者、農民與後來遷徙民族的遺傳貢獻。他總結:「人口流動是人類歷史的常態,伴隨破壞與重塑,一再上演。」

這張地圖展示了歐亞大陸及部分非洲的古代人類DNA分佈與遷徙路徑。地圖勾勒出多條遷徙路線,視覺化了顏那亞人從烏克蘭草原向外擴張的過程。(圖擷取自Nature期刊)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