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洗腎納健保 最快5月上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昨日表示,將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最快今年5月上路,為腎友提供更彈性的治療選擇。 (記者邱芷柔攝)
2025/03/09 05:30
搭配遠距設備 給付點數預計與在醫院透析相同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長期被冠上「洗腎王國」惡名,腎友大多仰賴醫院或診所進行血液透析,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昨天透露,將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最快今年五月上路,為腎友提供更彈性的治療選擇。
石崇良指出,近日透析總額協商會議已通過納入居家血液透析,搭配遠距設備,給付點數預計與在醫院透析相同,三月底會將協商結果提交共擬會討論,若審議順利,五月起即可實施,屆時醫院需提交申請與計劃,過審後就可將照護場域從醫院、洗腎中心,轉至病人家中。
設備租用、購買 費用仍待研議
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有九萬多人每週接受二到三次的洗腎治療,今年健保透析總額為四七三.七五億元。石崇良說明,居家血液透析並非新增預算,也不涉及新增病人,而是提供原有透析患者多一個居家治療選擇;至於病人購買或租用血液透析設備的相關費用與細節,待進一步研議。
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萬芳醫院副院長許永和指出,台灣醫療資源密集,腎友雖可選擇居家「腹膜透析」,但僅七至八%患者採用,逾九成仍依賴醫院或診所的血液透析。但是傳統血液透析受到醫院排程限制,每週最多三次、每次四小時,對病患生活影響不小。
許永和表示,隨智慧醫療發展,居家透析的安全與可行性已經大幅提升。
降低醫院壓力 患者生活品質可提升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也指出,台灣已具備在宅透析技術與設備,且居家透析更具彈性,病人可以根據醫囑調整洗腎頻率與時間,若政策與法規配合,可大幅降低醫院透析室壓力,也能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研究也顯示,此方式更有利維持腎功能。
許永和補充,血液透析執行較為複雜,醫護團隊會先到病人家中勘查環境,指導操作流程,後續再透過視訊提供協助。目前國內已有五十%血液透析院所完成資訊化基礎設施建置,北醫體系更進一步發展智慧醫療,能即時監測病人數據,異常時發出警示,甚至透過人工智慧預測低血壓風險,必要時提醒病人調整治療或及時送急診,提高居家透析的安全性。不過,居家透析有設備成本問題,較適合病況穩定且經濟允許的病人。
衛福部將推動居家血液透析納入健保,最快今年五月上路,為腎友提供更彈性的治療選擇。(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