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公車門夾傷事故3年增73% 公運處:補助業者裝感測系統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北市公車門夾傷事故3年增73% 公運處:補助業者裝感測系統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台北市議員曾獻瑩調閱資料指出,公車門夾傷事故意外頻傳,應盤點事故發生率高的路線加裝感測系統,強化駕駛培訓,減少人為操作失誤。(資料照)

2025/03/09 09:13

〔記者何玉華/台北報導〕公車是台北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但公車門夾傷民眾意外頻傳,台北市議員曾獻瑩調閱資料指出,從2021年204件,2024年增加到353件,短短3年內增加73%,交通局應該加以重視,盤點事故發生率高的路線,優先補助車流、人流密集的公車路線加裝感測系統,強化駕駛培訓,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台北市公共運輸處表示,已補助公車業者裝設主動式車門感測安全系統,完成276輛公車,預計2026年裝設率達50%,2030年全數完成。

曾獻瑩表示,今年1月接獲民眾陳情表示,在文山區萬芳國宅搭乘公車前往228公園時,因司機誤觸車門開關,差點被夾傷。調閱資料發現,北市去年市區公車平均每日載運量達109 萬人次,但公車車門夾傷事故不減反增,從2021年的204件攀升至2024年的353件,增加 73%,令人憂心。

他指出,交通局已在2022年8月要求公車業者在車門與座位區間加裝塑膠隔板,避免乘客將頭、手穿越車門旁檔板刷卡空間,以致車門開啟時遭夾傷;同年11月,中央修訂《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78條,加重司機與業者的責任,最高可罰9萬元,甚至吊扣駕照半年。但在地方與中央聯手防範下,車門夾傷案件仍持續增加,顯示措施效果有限。

公運處表示,台北市公車已配備防夾裝置及警示燈,但有部分物品如雨傘、衣物,可能無法被感應到,導致夾傷事故時有發生。為了提升安全性,2024年起補助公車業者裝設主動式車門感測安全系統,透過無線電波與紅外線偵測,確保車門在完全無阻礙時才會關閉,以降低夾傷風險。同時與交通局「119年台北市全面汰換電動公車」政策同步進行,讓業者在引進新電動公車時能一併安裝,目前已補助276輛公車,涵蓋436個車門,預計明年裝設率達50%,2030年全數完成。

曾獻瑩表示,全市公車數量接近3500輛,全面裝設是一項大工程,也需要龐大經費,市府應根據計畫期程定期檢討成效,隨時檢討修正;此外,若要等到2030年才全面安裝,恐讓乘客長期暴露於風險之中,應盤點事故發生率高的路線,優先補助車流、人流密集的公車路線加裝感測系統,並要求業者強化駕駛培訓,提高司機警覺,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全面提升公車安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