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批北市共融遊戲場重量不重質 應先盤點綠地再選址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台北市2016年起推動共融遊戲場,不過議員詹為元指出,出現「重數量、輕品質」的問題,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常見問題包含選址不適當、遊具並未能達成真正共融等。(公園處提供)
2025/03/08 15:24
〔記者甘孟霖/台北報導〕台北市自2016年起推動「Play for All」政策,由各局處合作陸續設置8處共融式遊戲場,不過台北市議員詹為元指出,市府雖不斷增設共融遊戲場,卻出現「重數量、輕品質」的問題,導致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常見問題包含選址不適當、遊具並未能達成真正共融等,建議市府應優先全面盤點現有的公園綠地,再來選適當位址設置共融遊戲場。
工務局公園路燈管理處回應,規劃或更新共融式遊戲場,除參考社會局訂定的「共融式遊戲場設計原則」外,在規劃階段更考量地方需求、場域面積大小、交通易達性及無障礙動線等環境條件進行選址,也會邀集公民團體參與設計討論,未來將持續設計原則及在地需求,針對設置場域環境、停車空間、無障礙動線等進行盤點。
詹為元表示,市府近年陸續打造多做共融公園遊戲場,目標是包容不同孩子狀況與需要,不論其能力或身心狀況,皆應提供平等參與遊戲的機會,但卻出現「重數量、輕品質」的問題,導致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甚至影響一般遊具的多樣性與挑戰性。
他指出,目前常見的問題有兩點,其一是選址不當,共融公園使用族群特殊,並非只要遊具共融,而是周邊環境跟設施皆要到位,如身心障礙者家長會開車出行,周邊就需要充足停車空間,又或是輪椅族群需要無障礙坡道等,因此適合出現在環境完整且有需求民眾會出現的場域,如社宅周邊或是醫院等。
詹為元接著說,其二則是遊具未能達到真正共融,有些公園原本空間有限,卻因應政策硬塞需較大型空間的共融遊具,導致整體設施狹窄、一般遊具的可玩性降低,甚至影響其他兒童的遊戲體驗。
他認為,台北市不能只是盲目擴增數量,應做到「先盤點、再規劃」,市府應優先全面盤點現有的公園綠地,確認哪些地點有哪些條件、機能適合設置共融遊戲場,哪些適合做為一般大型挑戰性的遊戲場,而非隨機選址;他也指出,同為直轄市的台中市,早在幾年前已經完成全市公園綠地盤點,並依此進行規劃。
公園處指出,台北市公園開發早,因此共融式遊戲場的設置大多是在公園既有的空間下進行調整騰挪而來,在既有的使用機能及空間取得平衡;針對既有老舊遊戲設施也必須評估保留,或融入新的設計之中,這些限制也增加了共融式遊戲場規劃設上的困難度,從2016年推動共融式遊戲場以來,公園處已陸續完成76座共融式遊戲場的設置;未來規劃程將持續依據在地需求,以及設計原則針對場昱環境如交通易達性、停車空間、無障礙動線及遊具機能等進行盤點規劃。
台北市2016年起推動共融遊戲場,不過議員詹為元指出,出現「重數量、輕品質」的問題,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常見問題包含選址不適當、遊具並未能達成真正共融等。(公園處提供)
台北市2016年起推動共融遊戲場,不過議員詹為元指出,出現「重數量、輕品質」的問題,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常見問題包含選址不適當、遊具並未能達成真正共融等。(公園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