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黑鮪魚超捕 「標籤制」管制總量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防黑鮪魚超捕 「標籤制」管制總量
台灣曾率先引入「漁獲文件制度」,也有助於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進行捕獲量評估。(記者陳彥廷攝)
2025/03/08 05:30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屏東黑鮪魚季節將於四月展開,去年因黑鮪數量增加,捕獲量超出國際配額,導致無預警喊卡禁捕造成許多漁民不滿。漁業署今年除推出「海上去鰓」獎勵減重減廢外,並將採取「標籤制」管理措施,以船重噸級進行分級,在達到總額度七十%後即啟動返航換標籤的作業模式。
漁業署為防止黑鮪魚超捕並提升保存鮮度,今年祭出「海上去鰓」的獎勵,預計每尾可補貼一千元,不僅降低回港重量,並減少在漁港內分切時的血水,進一步提升環境觀瞻。除獎勵外,漁業署並輔以標籤制度進行捕撈管理。
漁業署表示,台灣早在二○一○年即實施黑鮪漁獲證明書(CDS)及綁繫標籤政策,將標籤計號作為每尾黑鮪魚專屬的「身份證」,多年來已成為台灣黑鮪捕撈管理的重要制度。為進一步強化管理,漁業署訂定今年出海即要拿足標籤、無「後補」機制的措施,標籤套上黑鮪用罄一定得返港換領。
據今年的「太平洋黑鮪漁撈作業管理辦法」修正草案,依合格黑鮪船的重量分級,每等級單船單趟各設有持有上限,如五十噸以上的CT四噸級漁船,最多可領三十張標籤,若未用完就返港,所剩標籤可繼續使用並繼續領取。但單趟上限為三十張,在總重達配額七十%後,CT四噸級單趟上限降為八張。
東港區漁會指出,為防去年狀況重演,漁會新增設電子佈告欄告知捕撈量,並透過電台廣播,讓所有漁民能掌握最新捕撈量。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