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38婦女節 國中教台灣戲曲「女生男旦」深化性平意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明天38婦女節   國中教台灣戲曲「女生男旦」深化性平意識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花蓮縣國風國中打造「性別平等・友善校園」課程,表演藝術老師介紹台灣戲曲種類與各式行當,並探討戲曲中「女生男旦」現象,學生練習戲曲手勢,了解性別表現的多元性。(教育部提供)

2025/03/07 14:11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明天是38婦女節,教育部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11年來以跨域美感深化性平意識,逐漸在各校開花結果,例如花蓮縣國風國中結合藝術與綜合領域打造「性別平等・友善校園」課程,以台灣戲曲種類與各式行當,探討戲曲中「女生男旦」現象,讓學生體驗不同性別角色的表演方式,從而認識性別表現的多元性。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科長彭寶樹說明,第一期計畫自民國103年啟動,一直致力於透過美感教育,促進社會議題的討論與實踐,期望透過學習與思辨,讓學生理解性別平權的價值,了解3月8日婦女節是源於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的日子,為改善這些不平等的現象,性別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藉由發展相關課程,能讓學生在創作中探索與思考性別議題。

花蓮縣國風國中打造「性別平等・友善校園」課程,校方說明,上學期安排學生學習視覺傳達與標誌設計,並創作屬於自己的性別平等標章;下學期則安排學習水墨藝術,嘗試描繪花蓮縣花「蓮花」,進而從中理解符號與文化的關聯,且在表演藝術課程中,老師介紹台灣戲曲種類與各式行當,並探討戲曲中「女生男旦」現象,讓學生體驗不同性別角色的表演方式,從而認識性別表現的多元性。

國風國中表示,這門課程還與輔導老師合作,設計「告白信與分手信」書寫活動,幫助學生適切表達情感,促進人際互動,以預防因性別刻板印象而導致的不健康關係,透過藝術與輔導的結合,學生能更深入理解個體間的不同以及如何適當地表達自我,在現實生活中更能實踐平等與尊重。

此外,台中一中美術班推動「溫柔的剛強/尖銳的柔軟—在藝術中看見性別的多元理解與詮釋」課程,讓學生在以男性為主的校園環境中,透過藝術創作探討性別議題,課程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性別角色是如何被定義的?我們是否應該遵循社會既定的性別規範?」並藉由學習東方藝術媒材中的性別表現,認識日本當代藝術家「會田誠」與「木村了子」的作品,鼓勵學生透過自身觀察,創作能引發觀者反思的作品;另邀請百果藝術工作室創辦人蔡秉修,說明裝裱與修復技術,並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發展對水墨藝術的影響,讓學生理解性別議題與美學交織而成的歷史文化。

台中一中美術班推動「溫柔的剛強/尖銳的柔軟—在藝術中看見性別的多元理解與詮釋」課程,圖為一名學生藉由水墨作品表現性別認同。(教育部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