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再生水澆灌 復育農地增肥力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養殖再生水澆灌 復育農地增肥力
雲林縣府與科技養鵝場合作把養殖廢水再利用後灌溉土壤鹽化農田,發現土壤肥力及作物的抗病性都提升,種植的牧草可以做鵝隻飼料,達到循環農業目標。(雲林縣府提供)
2025/03/07 05:30
種植牧草作為禽畜飼料 達到農業全循環 也改善鹽化農田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雲林縣府與養鵝場經過一年試驗,以處理過畜禽養殖再生水澆溉土壤鹽化的農田,檢測發現,土壤中微生物活動更為活躍,土壤肥力及作物抗病性增強,種植牧草可做禽畜飼料,達到農業全循環。縣府計畫處長李明岳表示,未來會擴大試驗面積,作為國內鹽化土地復育的參考。
雲林沿海地區約有一千二多公頃農地,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造成土壤鹽化嚴重不利耕作地,為解決土地鹽化問題讓地盡其利,縣府推動「低碳循環農業」,有鑑雲林禽畜養殖量均高居全國之冠,豬糞尿轉化為農地肥分成效佳,去年與中華電信、全國神農獎得主蔡英地合作,把科技養鵝場的養殖廢水經處理再生後,用來澆灌土壤鹽化的農地。
李明岳指出,計畫執行期間,針對「再生耕作地」與「鹽化耕作土地」進行一連串的土壤採樣分析,結果顯示使用鵝場廢水再生的土壤的pH值趨於穩定,電導度處於適宜範圍,氮循環和有機質降解相關的微生物有顯著增加趨勢,顯示此低碳循環方式對土壤環境及地力保護存有正面影響,而且土壤中氮含量顯著提升,微生物群落更豐富,有助於作物生長與抗病能力。
土壤微生物增加、作物抗病性提高
雲林縣氣候變遷專案辦公室祕書林世媚說,檢測數據也顯示,再生水灌溉的土壤中微生物活動更活躍,土壤肥力及作物抗病性都提高,有助於農業生態系統的改善,期待透過此技術,讓鹽化土地重新發揮價值,能為當地農民帶來更穩定的生產環境,減少傳統農業對水資源的依賴。
李明岳指出,去年試驗農地面積約四千平方公尺,利用畜禽養殖再生水取代灌溉水是一種資源循環的作法,後續將再找其他養鵝場及其他作物擴大面積,成果可做為台灣其他地區復育鹽化土地的重要參考,同時達到低碳循環農業。
網友回應